
结构轻骨料混凝土
结构轻骨料混凝土是我国轻骨料混凝土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结构轻骨料混凝土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很多,一是很多人认为轻骨料单方造价比普通砂石成本高,高强陶粒成本更高,增加工程造价,但实际上综合计算的话,结构轻骨料混凝土自重轻,建造大跨度的桥梁和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时,可以大大减轻结构自重,降低基础荷载,减少运输能耗,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综合成本会得到降低。二是设计部门对该材料在应用上存有疑虑,同时缺乏相应的管理和协调。三是我国高强轻骨料产量、质量、精细化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在新加坡推广整体预制卫生间项目中,某公司急迫在我国寻找高强结构陶粒,经过选样试验,无法满足其要求,有的样品强度上符合,但是试配的结构轻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较差。而其购买的产自日本的轻骨料在易用方面很有特色,第一其形状非圆非扁,而是仿石子形状,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拌轻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二是其为塑料袋密封的湿包装,可直接使用,不必再增加浸水流程,而且并非是普通浸水,而是陶粒烧成后,待其降低到一定温度,投入水中,陶粒中空气遇冷收缩,将水份倒吸入陶粒深处空隙,然后晾干表面明水,进行封装,水份在陶粒内部得以长期保存,不仅提高了新拌混凝土的性能,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内养护效果,提高混凝土的长期强度。
因此,为推动结构轻骨料混凝土的发展,首先行业企业需要提高陶粒等轻骨料产品本身的精细化水平,不仅满足高强度的要求,更应从新拌混凝土工作性、施工性等方面提高产品性能,学习国外结构轻骨料混凝土推广应用经验,然后再联合设计、施工方共同开拓结构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有关要求,要加快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也是重点发展的产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编写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也对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作为主要高性能混凝土类型之一进行了介绍。因此,在国家大力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要求下,对结构轻骨料混凝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也在探索利用陶粒以外的其他轻骨料制备结构轻骨料混凝土。太原理工大学研发出一种玻化微珠承重保温混凝土,是通过掺入一定比例的玻化微珠以及外加剂配制而成的新型混凝土材料,较同等级的普通混凝土自重降低25%~40%,由此带来轻质、保温、耐火、抗震、经济等一系列优良特性。目前已研制出强度等级大于C40的该材料,已经在山西省晋城市三星级绿色建筑——铭基凤凰城节能示范楼成功应用。